AI 不是我
2025-5-17
| 2025-5-17
字数 1589阅读时长 4 分钟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断断续续关注 agi 行业的发展,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开始探索并应用在日常。
这感觉像极了 2015 年,彼时移动互联网行业已经爆发跑出一段距离,自己的爱好之一,就是满应用商店去下载使用样式不同,但功能相似的各类产品。
能用满 10 年的应用不多,Google Photos 是其中一个。
它后台自动上传保存到云端相册的备份机制,是当年我最爱的功能之一。也得益于这种备份机制,在历经了遗失,换代几部手机后,我都没有遗失掉多年前的电子老照片。
最近我的 Google Photos空间满了,登录Gmail 邮箱时,上方鲜红的大字提醒我:再不清理照片空间,就无法继续收发邮件了。这大概就是商家设计全家桶的心机,总会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被连坐一下。
续费扩了容,为了让付费行为显得更有价值 ,闲暇时便会去翻翻老照片。
得益于AI多模态的处理能力在持续进化,模拟老照片风格的文生图最近也流行起来。同样在进化的还有图生视频。让老照片中的旧人「复活」,甚至在某些平台上已经成为了一门新生意。
有人说,图生视频仿佛给照片注入灵魂。可我一直没有去尝试,以前是因为不能,现在是因为不敢。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才有这样的想法,当照片中已经不存在的人去做一些同样不曾存在的动作,如果是自己了解的人,我会觉得不自在。相比之下,live photo 就自然得多,特别在翻看老照片的过程中,一度让我觉得这是苹果这么多年来伟大的更新之一。
每一张照片,都可以算作是一篇独一无二的故事,可即便当下强大到能理解 1.5M上下文的大模型,也无法分析述说照片拍摄前后的故事背景和彼时的情感。

我还对 AI 写作动过心思。
中学时期我大约是喜欢汪曾祺风格的,自觉文笔不行,就只能通过无限放大某一场景,以期待实现在看他作品时,产生的那种时间慢下来的效果。
后来我发现,自己喜欢大部分文学作品的风格,甚至可以不是文学作品,一段再稀碎的表达也总冷不丁冒出一两个金句。
越往后来越觉得,我只是不满意自己的写作风格。同样不满意的,还有自己录制视频时鼻音略重的憨憨感,以及老照片里,总是各种不自然的肢体语言与表情。
还好有美图秀秀可以修掉那些不自然,有混音器可以调整声音的憨憨感,这些现代工具一度让我沉迷。于是才会想当然觉得,既然声音和画面都可以修饰,用 AI 包装一下文字也再简单不过了吧。
我甚至为那些喜欢的作品风格独立构建了知识库,以期乘着 ai 的东风,笔耕不辍,走上人生巅峰...
结果却是,一段时间过去了,我对那些混合着各类风格向量化拼凑出的内容,更不满意了。
没劲,Google Photos 另一个心动功能那年今日发来了推送,于是继续翻看老照片。

一张毫无拍摄技巧可言的照片刷新出来。
时间是 2018 年 6月,地点是去往杭州的高铁上,人物是我和亮子,事件是纪念一下约定好的南下聚聚,那段时间终于有空实现。那天高铁一定没开空调,不然脸上也不会那么油。
Google Photos 可以快速检索出包含这两张脸的所有照片,我确保没有遗失。然而,不知该欣喜还是遗憾,那竟是我们唯一的二人合影。
五一前,关注了 V 站一篇题为《癌后临终笔记》的帖子,作者 40 多岁出头,检查出疑似胆囊癌,但因生活困难,决定放弃的事情。
他没有从放出的检查报告中,打码遮盖个人的信息,他坦言希望在临终前,趁着自己还有些力气,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和琐事都记录下来。
帖子的内容平实又让人动容。这些天,我有意无意就会刷新一下那篇帖子,看一看回复,了解一下动态,仿佛我被短暂给予了观察他人生死的权力。
今天再看,作者竟也有一周没有更新了。
转眼间,亮子竟也离开两年了。

不得不说,AI 很强,它可以模仿任何人写作的表达方式,叙事逻辑。他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取几十上百篇权威资料,形成独特的分析框架。如同知识的诅咒一样,我们已经无法回到 AI 应用诞生前 ,这反而让我开始对没有 AI 的场景感到珍惜。
但 AI 不是我。
它永远也无法感同无意间看到那张合影照片时内心短暂地阵痛,以及每每面对这些生死时刻时,生而为人的动容。
即使写出的内容会语意不顺,会有错别字,甚至会因为输入法与大众不同而闹出离谱的笑话。
但也正因如此,那才是我自己。
写给2016年的粥粥女儿的2岁礼物:一场迷你海滨之旅
Loading...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