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再见爱人 4》这个婚姻观察真人秀节目,俨然成了年度热播综艺。在三对待解决问题的夫妻中,麦琳的问题也成了最显性的问题。
我们常说对事对不人,我相信理性的观众即便看完了完整的节目,甚至全程参与了 18 天的旅行生活,也会因为缺少更多生活中的上下文,缺少那些日积月累的想要离婚时刻的素材积累,以至于难以作出评价。更何况最终呈现在眼前的内容是「取其精华」的剪辑。
可恰好麦琳的言行足够能渲染情绪,足够能让人上头,足够能引发讨论。于是这就足够了。至于存不存在恶意剪辑,那是互联网福尔摩斯们的事情,借着节目组的回应声明。
我也想趁着热度,简单聊一些自己的看法。尽管我并不关心这些节目参与者们的未来如何,但从一个观众的视角来说,一些情绪显然被放大了,而放大的情绪又使得另外一些问题被忽略掉,这很值得说道说道。
生活都经不起网络放大
麦琳是所有参与者之中,最没有镜头敬畏感的人。
镜头敬畏是我现编的词,对比杨子,黄圣依,李行亮这样常会有,或者有过在「镜头下生活」经验的艺人,又或者像刘爽,葛夕这样以流量为生的媒体人,他们太知道这是一档曾经热播,在未来播出时,很大概率会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的节目。即使没有刻意伪装,他们也一定比麦琳更懂得如何表现镜头前的那个自己,毕竟这只是一个 18 天,以「离婚」为名义的主题真人「秀」旅行,这也就使得他们在言行上产生一些「束缚」。
而没有镜头敬畏感的麦琳,她的言行负担最小,以至于会自然地说出一些不经审视的话。可以说她的表现最自然且真实,再由于她自身显而易见的矛盾感,就成了有天然话题属性的人。
这样的特质在流量时代,最是容易成为手拿把掐的好工具。我想大概也符合了麦琳想要被关注的心理想法,只是如今的传播偏移度可能并不如她所愿。
我无法怀有恶意地揣测节目对麦琳是否怀有主观恶意,不过能产生社会范围的话题讨论,从节目收视上来说,确实是他们的目的之一。这是一档真人秀节目,需要使用特定的 BGM 和字幕烘托气氛,需要通过被摄主体的行为去推动事件发展,甚至刻意营造悬念,这在《再见爱人》里受用,在其他节目中也一样。只是麦琳恰好集万千话题点于一身,成为了那个合适的话题人选。这当然也与她的部分观念与社会主流脱节有关,这是后话。
我没有从事过影视类行业,不知道真人秀综艺会不会通过已播放内容的热度对后续后续内容的剪辑进行调整,我倾向于为了传播是会存在的,特别是悬念式结尾的真人秀「连续剧」中。如果有了解的朋友可以留言补充。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想说,「任何人的生活都是经不起用放大镜去聚焦放大」。 如果只是停留在对麦琳的讨伐,将其行为归因于某个特定的心理学词汇,而忽略了麦琳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且观察室嘉宾只充当嘴替,并不能针对性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我想依然会有无数的爱人选择再见,这同时也会加剧婚恋市场的坍缩。
想必这并非节目组的初衷,如果这还是他们目的之一的话。
麦琳是一群人
麦琳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麦琳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群体的问题。下面我想借用对麦女士问题的描述,引出这些可能的问题。
由于个体行为与认知的差异,这些问题并不存在于某类具有表象特征的群体之中,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能存在这些问题,只是程度不同。我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避免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也出现麦女士的困局。
问题一
首先,麦女士有相当严重的身材焦虑和容貌焦虑,且对此十分敏感。这使得她会不自觉与其他女性嘉宾产生对比。站在主流审美的评判角度,麦女士在这样的对比中明显落于下风。
问题二
从内在价值上讲,麦女士在对自身价值的对比上,也有一种强烈的矛盾感。我个人认为这种矛盾感是她一切行为的根源。而这种对比可能是她无意识中进行的,正因为这种无意识,就潜在影响了她的行为而不自知。
比如麦女士十分强调自己家庭主妇的属性,但显然她对这份事业的价值认同并不高。这是她的第一个矛盾点。对比另外两位女嘉宾时,发现她们可以非但可以不以家庭为重心,还能拥有各自的事业爱好,且对于另外两个家庭来说,也对两位女嘉宾的事业有所依赖,这又使得对比跌落谷底。
如果外形方面只是焦虑,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弥补,那这个种事业价值认同的对比带来鸿沟就有些难以逾越了。
还有一个显性的矛盾就是节俭的人设,有虚荣心是很普遍而且正常的,而麦女士会把自己的虚荣心压抑在自己的主妇身份之下,并用节俭作为保护自己的盾牌。“你看,我为家庭付出成了家庭主妇,还这么节俭,你有什么好苛责我的呢?”可这种强调又因为对主妇身份的价值认同矛盾,产生了前后说法与行为不一的割裂,以至于被拿在放大镜下看。
问题三
麦女士的内心十分渴望被关注,这可能问题一二的结果 (原因论),也可能是她一系列行为的原因 (目的论),我倾向于后者。
因为渴望被关注,又无法从外在和内在上足够能引起关注的自我矛盾,她开始通过情绪的失控,对伴侣木讷行为卡不到心趴上的讨伐,来引起别人的关注。而其他嘉宾可能出于礼貌式的站队,又让麦女士内心加深了对这个行为有效性的看法。这可能是一部分网友认为麦女士心智不成熟的原因之一。
问题四
麦女士不仅不愿意主动沟通,还会拒绝沟通。在麦女士看来,她赋予了自己的行为足够的合理性,并坚定的相信这种合理性。我不知道这种坚定是否足够牢固,但打开天窗,福至心灵的沟通,必然要打破这种自认为的合理性。这是麦女士所抗拒的。
回归婚恋的讨论
这是一个婚恋观察类节目,自然还是要回归到婚恋的现实中来。虽然上面大多都在讨论麦女士的问题,但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发展势必会有适应其生长的土壤。
作为个人的主观推测,我认为李先生和麦女士彼此之间已经并不那么相爱了。只是麦女士的表现很直给,李先生则要隐晦得多。
尽管在节目中,李先生在口头上多次有爱的表达,以及挽回的行为。但行为表现上,作为一个男性,我很少在节目中看到双方有明显肢体的接触(需要说明,在台阶上公主抱非常危险!)这说明他们彼此间已经缺少生理性的喜欢。
关于生理性的喜欢,我和另外一个网友有过讨论,对方认为,随时婚恋关系的长期持续,没有生理性的喜欢也很正常。这一点我赞同,但我的补充观点是,即便没有了婚恋关系初始时的喜欢,也会保留有一些行为习惯,比如不自觉得牵手,坐在一起时彼此靠拢等,当然,因为是离婚综艺,且拍摄周期短暂,加上节目剪辑和个人观看时不够仔细,也可能会忽略。
另一点则是李先生对麦女士情绪上的忽略。相信观众朋友也有目共睹,当然,这可以算作一种反应迟钝或是木讷,又或者是长期处理这种情绪的疲惫。但作为目前节目中主要表现婚姻的挽留方,我认为这种忽略恰恰也是麦女士在意的部分之一。
武志红在《为何爱会伤人》中,谈到了爱情中的自我欺骗,大概也可以引用到婚姻关系中。
❝这种自我欺骗,使得自身陷入自我构建的幻想中,期待自己能够与想像中的完美伴侣相爱,而忽略了现实中对方个体的独立性。由于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导致了关系中的冲突与痛苦。
我其实很建议麦女士们可以走出自我的价值设限,坦然承认内心的真实欲望与想法,只有这样,才是能够建立同等沟通的前提。而不是努力通过身份价值与人设争压权力高点,试图改变对方的意志。
更重要的是通过个体的成长,去实现自己所期望的内心价值,成为一个更为独立的个体,这才是健康亲密关系的基础。
最后
人生的经历有限,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能解决的问题也十分有限。他者的视角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讨论别人的问题、经验乃至错误,并将其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取其优点,引此为戒。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坦白讲,麦琳们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但问题背后的核心原因与解决方法,这些切实会对当代人的婚恋观产生影响的内容,才是更值得被广泛传播与讨论。
我想这同样也应该是婚姻观察类节目的良好初心。正如节目组回应微博的最后一句,谎言是一阵风,真相是一座山。我也想说,流量们是一阵风,而问题们仍是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