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与消费主义
2024-11-19
| 2024-11-19
0  |  阅读时长 0 分钟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notion image

爱好的类型

在填写一些个人资料时,总会看到兴趣爱好这一栏,如果给 5 秒不假思索的时间,快速回答一些「常规」的爱好,可能一下子会想到看剧,阅读,电影,旅行等。
有网友提出了一个简单区分,将爱好分成了消费型和产出型。
消费型爱好大部分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比如:
  • 看书看剧
  • 听歌听播客
  • 看脱口秀看演唱会 这类爱好的门槛很低,通常只需要花钱花时间就可以实现,倾向于体验。
相对于消费型的爱好,往往更推荐人们应该多培养的是产出型的爱好。产出型的特点是需要投入精力时间,也能产生特定的结果,在投入过程中也能帮助个人进入心流的状态,获得成就感。
以下是一些常见产出型爱好的分类。
分类
具体类目
运动健身
跑步、骑行、爬山、瑜伽、冥根、滑板、羽毛球、游泳
个人技能
烹饪、插花、手绘、刺绣、黏土、烘焙、编曲、编程、写作
个人记录
摄影、穿搭、做手帐、日记
自我提升
书法、乐器、学茶艺、新语言、演讲
多数情况下,我们收到的建议是多培养产出型爱好,尽量减少消费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赞同这种理念。不过经过几年的社会「历练」,凭心而论,我认为这两种兴趣类型其实并无优劣。
从消费型来说,人生的过程就是体验,当代社会相当一部分体验,确实需要通过消费去完成。而消费带来的体验,本身也是一种结果。一些产出型的爱好,往往还会从消费型发展而来。可如果总是在体验消费型,也不可避免得需要更大更多的消费内容去刺激和满足。通常建议减少消费型爱好,其实就是想要借此降低对内容消费的沉迷。
而产出型爱好,恰好能平衡这种沉迷。有过心流体验的朋友一定明白,相较于消费型,它能带给人更为长久的愉悦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我认为优质的内容生产总占少数,也仍然建议你去尝试一个产出型的爱好。
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是需要天赋的,如此做得不好,能持续去做一件事,也是一种难得的天赋。而要发现这种天赋,需要在有限的人生里去尽量尝试不同的可能。
大概是当代人都太卷了,以至于风向有所转动,如果你用心观察,会发现上述列表中那些输出型爱好,已经在小红书等平台卷出了各种垂直的赛道,相比之下,消费类爱好就纯粹得多了。

消费主义

提到了消费,自然就触发了「消费主义」的连招。碍于某些拳手的拳法精妙,一旦话题中加入某某主义,人就会不自觉警惕起来。
然而消费像大多数人一样,是很普通且自然的。
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由于生产力的提高,造成了产能过剩,多数商品供大于求。因而社会的发展需要由消费来驱动。惯常的方法,是通过人为的制造需求来促进消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就是让人有花钱的由头。在这场消费驱动中,商家通过宣传省钱的手段,把盈利的小手伸进你的口袋,那些原本想通过优惠券节省的 50 元,需要先达到消费 150 元的门槛。但这些都只是促进消费的常规手段,消费主义则有一套潜藏的内在逻辑。
消费主义的逻辑是,认可由经济和文化资本占有者所规定的商品的文化意涵,并为其付费买单,有意无意使用这些符号将人群区隔开来,认为购买能够体现切实存在的「趣味」的高下之分。
逻辑一明,我们并非敌对于消费,我们只是想要摒弃的其实是那些借消费来标榜自己,或者通过消费给一切贴上标签的行为。再深一点,我们厌恶通过消费力来进行粗暴的阶层划分。
在消费这件事上「随大流」显然是试错成本最低的选择。一个新兴的词叫「消费民主化」,大意是用户规模变大,产品的固定成本就越小,因而越大众的东西性价比往往越高。这一点倒没什么好细说的,货比三家的看评测,看分享,看买家秀,大概是每个消费者都在做的事。这也恰恰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消费都是某种陷阱。
我们应该警惕的,其实是那些为了满足攀比心态,追求社会身份认同,以及商家所描绘的「理想生活」。

最后

回到爱好上来,倘若有了消费型的爱好,也明确知道并不在消费主义的陷阱里,就好好珍惜吧。能够遇到喜欢的剧或游戏或其他,花些时间精力投入其中,又有什么好苛责产出的是多巴胺还是内啡肽呢。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产出型爱好的消费主义化」,当流行露营就去露营,流行骑车就去骑车,那么这些产出型追求的是流行,而是爱好本身呢?抑或者对于产出型爱好的划分,是不是又是另一种陷阱呢?
去体验和享受,本身也是一种结果。挣钱已经很辛苦了,花钱就不要再那么辛苦啦。
  • 思考
  • 分享
  • 从零开始:鼠鬚管输入法配置全解析信念与仪式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