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阅读总结
2018-12-31
| 2023-5-20
0  |  0 分钟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Q: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读它需要注意什么? A:本文的起源,是应用效率类播客「Checked FM」有一期主题叫作《如果足够方便的话,我愿意记录我的一切》的节目,主要基于对生活各项数据记录的讨论。近几年陆续实践时间管理,借鉴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就萌生了记录自己所有生活的想法。此后「Checked FM」停更,自己还一直在保持着记录。根据当前已记录内容,本文的系列文章分有「阅读篇」,「影视篇」,「技能篇」。
<!--more-->
「阅读篇」是把自己 2018 年所有已经「看过的书」列出来,以便朋友们知晓近一年我在看什么。如果对其中某本有兴趣,还可以一同交流探讨。
年底前会陆续发出「阅读」和「影视」这两部分。「技能」暂无分享计划,一是考虑到自己学习的「技能」不太具有普适性;二来是感觉「技能」的分享在同类小圈子中更加合适;三来是自己有异常丰富的失败的技能学习经历,以免误人子弟。
「阅读篇」需要说明的是:
  • 正在看但没有看完的书不在此列,
  • 看了一部分就放弃的书不在此列,
  • 以前就看过且记录的书不在此列,
  • 专栏订阅不在此列。

Q:这些内容是通过什么方式记录的? A:起初试过把所看所读所学统统记录写在日记里,不过尝试失败了。因为自己对日记的定位以生活事件记录和感悟为主,回顾时通常以日记标题作为索引,用日记标签作为辅助过滤条件,但如果标签名不规范,检索结果就会不精确,近而失去检索的价值。
比如想去看年初的时候读过什么或者看过什么,想在年底作一个复习时,极大可能检索不出来全部(毕竟每个时期对工具使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另外在 Workflow 时代就已经有快速添加影评/书评记录的动作,使用体验也非常好,索性就把这一部分摘离了出来。
注:记录使用的是App 是 Day One,书文和影视是均指新建的 Journals 。

Q:你对这一年的阅读满意嘛?为什么? A: 最早开始记录自己读过什么书,是 2015 年,可见粥粥 2015 看了哪些书,那一年是读了 34 本,当然,所谓只读数量不谈质量的阅读是不科学的。记录一年读了多少本书对于阅读这件事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但记录本身对回顾一年的经历且用来总结来说收益还是很大的。通过对几年之间的阅读量对比,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反应自己在这一年的表现上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从这方面来讲,这一年的阅读是不满意的。
这种不满意主要是输入输出占比上,今年的输入量较去年增加了不少,但输出量却要惨淡得多。记得特别清楚,2017 年 8 月自己在通过简述加个人体会的方式重写《沉睡人鱼之家》这本书,那个系列分为三篇,当时的第三篇是自己去济南探访老同学,中间有几个小时的停留期,专门找了个网吧,在包间里泡了一个上午完成的。对比当时的精力与状态,今年差得实在太多了。

Q:这个清单对你来说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A:让我深切感受到阅读是一个长久持续的生活习惯。 从记录的清单上来看,整个 4 月和 6 月,自己连一本书都没有看。单独提出了 4 月和 6 月没有看一本书,其实还想说明停止阅读会间接改变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习惯,再看清单,发现没有读书的 4 月之后,5 月只看了 2 本,而 6 月之后的 7 月,也才只读了 3 本,且不说这几本都是读起来相对轻松的书,单是连续四个月只读了 5 本书这件事本身,对于习惯养成就不算是一个好的现象。
通过这种清单的记录,再加上日记内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很容易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也对之后的适应调整提供了方向。

Q:关于阅读,还有什么想说的? A:先说下对推荐书的看法:「没有任何目的推荐书或是在网上随便找书单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
读书不应被看作是一件太功利的事情,作为一个超长半衰周期的生活习惯,它在短期带给一个人的体验感甚至远低于其他内容输入方式。当下我仍认为如果想要看书(非教材类),最好目的性更强一些。即先确定你读书的目的,再去找推荐,该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技能类书,这类书目的性直接。而知识类的书籍的划分太过宽泛,一篇文章的篇幅来讲太过局促,就暂且不作说明。
再是阅读这件事本身,阅读只是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工具之一,这样的工具可以是书,可以是影视作品,甚至可以是某种娱乐方式。我非常不赞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传统的理论,也对多看过一些书,就天然产生一些自嗨优越感的某类人极为反感。 鲁迅先生在《热风》一文中讲「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愿书中的文字像萤火般,即便是人生灰暗,在认知的过程中循环往复,也能给予你一点热,一分光。
倘若本文能让在读的各位想要在闲暇时拿起某本想读,未读甚至是已读的书,于我来说,便是极为开心的事情了。
以下,是为 2018 年度阅读清单。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写作初衷

关于该系列文章写作初衷,可参考【阅读篇】
按照惯例,「影视篇」所记录的均为第一次观看的影视作品,因此:
  • 先前已经看过,或重复多次观看的作品不在此列,
  • 综艺类节目也不再此列,
  • 音频播客不在此列,
  • 视频网站短视频不在此列
  • 过解说类的影片同样未列于此。
<!--more-->
统计 2018 年新看了 63 部电影以及 8 部电视剧,分布如下:
notion image

谈谈对解说电影的看法

解说电影由来已久,配合着便捷的互联网络,对时间有限,观影地点有限的人群极为友好。解说电影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影评,视频解说,图解电影等。
2018 年迷上了解说说电影。主要是考虑到精力有限,在流媒体内容呈现着高度增长的今天,只需要 5 到 20 分钟,通过或专业或娱乐的解说,就能把影片大体的剧情走向和中心主旨表达完毕,让观众快速了解一部作品,是一件时间成本很低的事情。
对于没有时间或精力观看原片,或对影视内容感兴趣又考虑各项成本的观众,解说类是很好的观影辅助手段。但对于优秀的作品,看再多的解说也是不够的,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一定要去看看原片,而且应当不止一次得去看原片。
解说电影的视频受制于篇幅的影响,必然会舍弃掉大量的内容表现,对于影视作品而言,前情的铺垫和情感的表现的关联度是很强的,只看剧情不顾情感这种割裂的观看体验并不好。除了纯粹的消遣类解说,想要对影片有更深感受和解读,最起码都该去看看原片,而不能止步于他人的影评或是解说。
比如喜剧类型的电影,陈佩斯老师讲「喜剧都有一个悲剧的内核」。这当然不是说看喜剧就一定要找出其内核,把原本是欢喜的局面搞成深挖人类本性的严肃气氛。而是我认为对于一部作品的认知角度越多,思考越深入,这部作品所能够反向给予观影者的内容就会越丰富。27 岁看《喜剧之王》和 17 岁看《喜剧之王》的感触就是截然不同的。通过重看原片,也会注意到很多曾经注意不到的细节,体会曾经未曾体会的感受,这在今年重刷《天堂电影院》时体会尤其深刻。

播客推荐

除了解说电影,影视的播客也非常值得推荐。我常在通勤路上听播客,步行的同时,借助播客纯音频的体验优势,也能从视觉以外对影片有不一样的感受。同解说电影类节目一样,播客对同样一部作品,有人严谨分析,有人闲侃,不管是当作消遣还是想要了解作品都会有不错的体验角度。
今年听的最多的影视类播客当属《黑水公园》,可以说让自己对以往看过的很多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有了不一样的解读视角。特别是对超级英雄类型电影的介绍部分,着实补了一大课。播客类节目另一好处,就是会有甄选出好的影视作品,这都要比自己盲目去找一部片子看要靠谱得多。

2019 年观影记录的想法

2019 年开始计划把一些脱口秀和访谈,演讲也加入到统计行列。 个人感觉上述几种视频类型,内容分享的形式要和传达的想法要比影视语言更直接,更容易接受。但是很遗憾先前所看过的都没有特别记录。
这种比如 Michael Jr 的访谈 Punchline 对自己的启发很大,包括对脱口秀的表演形式,幽默与搞笑的区别,甚至是人生的启迪。
看电影有时候跟看书很像,你看到喜欢的拍摄风格,比如《网络迷踪》,就会找同样风格的电影去看。因为了《网络迷踪》对这种类型感兴趣,继而又看了《解除好友》系列。

推荐部剧

推荐一部英剧《误打误撞》,自己起了个名字叫《不要乱拣地上的手机》,不得不说,这几年看过的英剧里,编剧的脑洞真的是开到了天际。
这是一部两季共十集的短剧,剧情连贯紧凑,抖笑料的同时也兼顾影片逻辑,不烧脑也不无脑,非常适合想看剧但又不知道看什么的小伙伴闲来无事刷一刷。

以下文章所提及的 2018 年观影记录,如果有同样感兴趣的,欢迎来信讨论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生活
  • 年度总结
  • 2018影视总结写在《我不是药神》之后
    目录